中棉所12(注:本所培育的棉花品种名称,中棉所10号之前,统称中棉所XX号;中棉所11之后,统称中棉所XX)是1975年用乌干达4号为母本,邢台6871为父本杂交,经枯黄萎病圃、病钵中连续定向选择,于1984年多系混合育成。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抗病品种区域试验,先后被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浙江等省审(认)定,1989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这一品种育成的消息被《科技日报》评为1989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。
本品种生育期135天,株型稍松散,植株较高大,茎秆粗壮,叶片中等,缺刻较深,透光性好,吐絮畅,根系发达,早熟不早衰.铃重5克,籽指10克,衣分42%,一般亩产皮棉70-90千克,最高亩产172千克,主体长度29.9毫米,强力3.91克,断裂长度22.8千米。枯萎病病情指数4.1,黄萎病病情指数14.3,优于国家科技攻关规定指标,属兼抗品种。突出特点是把抗病性、产量、品质三个存在负相关的性状初步协调起来,使之得到同步提高。
该品种目前已在南北棉区10个省165个县大面积种植,以鲁、豫、冀、晋、陕等省面积较大。1987年全国推广面积350万亩,1988年推广1019万亩,1989年全国推广面积1257万亩,1990年扩展到1900余万亩,是棉花种植面积最大、适应性最广的品种。1986-1990年累计推广4600万亩,共增产皮棉32.2万吨,增产棉籽53.8万吨,共增值16.9亿元。
(资料来源:《1978-2003年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》2004年5月中国农业出版社,P205-206)
本成果曾获得1989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
主要完成人:谭联望、刘正德、蔡荣芳、田伯英、李振峰、黄滋康、项时康、徐成就、高熙华、陈华、李运海